6月30日上午,校党委书记潘一山在崇山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310会议室,以《跳出校园经典 投身社会海洋——打造新时代大学“场景-问题-创新”自适应新生态》为题为学校思政课“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师生代表讲授思政课。
潘一山从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打下德智体美劳坚实基础和跳出校园经典、投身社会海洋等3个方面为同学们做了精彩讲授。
潘一山带领学生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首先,为师生解读“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的丰富内涵,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密不可分。随后,潘一山殷切嘱托“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要打下德智体美劳坚实基础,要以人民为中心,帮助他人、支持他人、服务他人;要做好“叁件事”,即做一件事,计划一件事,谋划一件事;要志向高远,要从现在的工作中看到更远更高的意义和价值。
潘一山对思政课“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工作提出期望和要求,鼓励青年学子跳出校园经典、投身社会海洋,从“纸来纸去”,到“直来直去”,从把握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到把握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他指导师生要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将课堂所学与社会现实场景相结合,摒弃以文献解释文献、以书本说明书本的传统思维方式,直抵社会现实场景,直接对接叁年行动,直面现实问题。他强调,要深刻把握大学在不同时代实现引领的核心基因密码和生命力——创新。他指出,创新形成生态是永葆大学创新生命力的根本,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基于真实场景和真实问题所建构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链式生态体系强调“场景”与“问题”的深度耦合,通过场景资源库与问题链设计,实现师生、校企、社会多主体协同,形成自适应与演化的新生态。“场景”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场景是“问题”的来源与载体。当场景与问题数量达到临界规模时,系统将呈现生态化特征,从而实现主体自适应、资源可循环、体系自适应。他提出,要构建“叁走理念”的“2.0”版甚至是“3.0”版,即“社会现实场景”作为校园之外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空间,“真实问题”根植于社会现实场景中,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产物等领域,在厂矿车间、公司公司、社区乡村等社会现实场景中,是正在发生的,带着清晨露珠、泥土和青草芬芳的问题。只有把真实问题与社会现实场景紧密相连,学生才能了解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意义,并锻炼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他介绍了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的结构标准和调研程序,教导“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要感恩时代、紧跟时代、引领时代、不负时代。
课后,潘一山为思政课“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六位代表授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主任王忠宝作为指导教师代表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王俊婷作为“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学生代表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亮主持思政课“真实问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出征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活动。